冰雪消融,春暖花开,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,群山环抱,三江奔腾,古老的土地生机盎然。
2010年4月14日,突如其来的7.1级地震夺去了2000多条鲜活的生命,摧毁了玉树儿女温馨的家园。
十年间,一座现代化高原新城在废墟之上拔地而起,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,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,灾后崛起的“玉树答卷”,在巍巍青藏高原缓缓展开。
看到党旗就有了主心骨
震后的玉树,伤痕累累,满目疮痍。
在这场灾难中,党员干部格来才仁失去了年仅5岁的女儿,一夜之间白了头。巨大的悲痛之下,他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:“太多的受灾群众需要我们去安置,太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处理。”
1:150,是当时工作人员与受灾群众的比例。救人、转移伤员、排查统计、分配物资……超负荷的工作让格来才仁累得腿都抬不起来。半个月的时间里,由于没有多余的帐篷,格来才仁和其他干部只能露宿在风雪之中,而受灾群众在震后5天内就实现了有帐篷住、有饭吃、有干净水喝、有御寒衣被、有病能医治的“五有”目标。
“只要能把受灾群众安顿好,我们再苦再累,心里也是暖和的。”格来才仁的话,道出了玉树无数党员干部的心声。灾难发生后,党中央、国务院迅速作出决策部署,玉树州第一时间将重灾区结古镇划分为19个片区,废墟之上,25个临时帐篷党支部建了起来,3500名党员站了出来,迎风飘扬的鲜红党旗成了灾区格外醒目的亮色。
地动山摇摧毁了一栋栋房屋,却毁不掉基层党组织的根基。从抗震救灾,到灾后重建,再到发展振兴,玉树的基层党建之路越走越宽广。
十年间,玉树大力实施“抓支部、用支部、活支部、强支部”工程,出台《关于在全州基层党组织中开展“两基一强”活动的意见》《玉树州各领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》等一系列制度文件,全面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、规范化、制度化水平。全州各级党委(党组)书记主动担负起抓党支部建设“第一责任人”责任,做到党支部工作亲自安排、亲自过问、亲自参与,以党建项目领题的办法,结合6市县地域特色,创新做实“六大品牌工程”,助推党建品牌多点开花。
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开展以来,玉树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,要求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进行“拉网式”排查,逐村分析评价党组织是否有战斗力、村干部能力是否过硬,并按照“一村一策”的方式制定具体整改方案,23个党支部实现整顿提升。州纪委监委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,于去年7月对6市县和48家州直单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专项检查,全面检查各地区、各部门单位党组领导班子责任落实情况、党组主要负责人履行责任情况、建立长效机制情况、推进作风建设情况4个方面31项内容,抓实党风廉政建设,推动筑牢基层战斗堡垒。
2019年,玉树连续出现多次强降雪。面对严峻灾情,基层党员干部索昂久美与旦增开周靠着一辆租来的农用车走遍了1市5县受灾地区,为受灾群众发放了自筹资金购置的170件棉衣。
抓基层党建,人才引领是关键。玉树着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综合素质,致力于为藏区基层干部队伍提供“源头活水”,索昂久美与旦增开周正是从2016年建成的玉树基层干部学院走出的后备人才。据了解,该学院已在州县两级培养1850名基层干部,基层258个村“两委”班子得到全面充实和加强。
与此同时,玉树还建立了党员干部长期联系群众、服务群众、帮助群众的长效机制,真刀真枪推动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。近几年,各级党员干部直接服务群众3250人次,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537件,落实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。
“看到了党旗,我们就有了主心骨。”十年前受灾群众的一句感慨,在今天看来依然恰如其分。新时代“大党建”工作格局,正在这片海拔4200米的高原之上加速构建起来。
像抓抗震救灾一样,全力投入脱贫攻坚战
天气转暖,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村民布沙措江卓玛结束了一天的放牧工作,回到了易地搬迁的新家之中。院子里,一丛黄色的小花开得灿烂,显露出勃勃生机。
“我从小到大都以牦牛为伴。”她笑着说,“靠着养牛羊,我们家脱贫了,今后还要靠它们过上好日子。”
在同卡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里,布沙措江卓玛的丈夫昂文西让入股了5头牦牛、33只羊,凭借着合作社户均4000余元的分红收入,成功退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队伍。截至目前,全村276户1148人已全部入股。
“今天,走在长江源头的土地上,入眼皆变化、处处是新景,脱贫攻坚,正成为融入我们血液的使命与担当。”治多县委书记任宝元说。